[col type="half"] [/col] [col type="half last"] 這部影片改編自真實故事。在一次跳傘運動事故後,菲利普,一位富有的大亨頸部以下身體癱瘓,只能坐在輪椅上,生活無法自理,因此他雇了一名黑人青年-德里斯來當作看護。 這位來自郊區的年輕人才剛從監獄中出來。一般而言,這是最不適合這份工作的人選,但菲利普卻選擇了他。兩個世界相互碰撞、融合,於是一段不可思議的、奇妙的友情誕生了。 這種獨一無二的關係,碰撞出許多火花,而這段關係也使他們的友情變得無堅不摧,而溫馨又有趣的內容也讓人不禁在失笑的同時落下淚水。 [/col]
[col type="half"] [/col] [col type="half last"] 由丹麥導演Anne Gyrithe Bonne的《翁山蘇姬:無畏的女人》,從2010年11月翁山蘇姬被釋放說起,在翁山蘇姬與其夫婿Michael Aris的朋友見證下,與大量珍貴資料影片交叉剪接中,時光倒流地回述這對異國婚姻夫妻,因為命運乖舛與獨裁政權的原因,落得天人永隔的悲劇。 法國「新觀察家」雜誌認為本片比盧貝松的《以愛之名︰翁山蘇姬》更能尊重地傳達出這對革命夫妻捨身取義的情懷。 [/col]
[col type="half"] [/col] [col type="half last"] 代表智利角逐201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。2012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最佳影片。《命運解剖師》導演帕布羅拉瑞恩把嚴肅議題重新包裝,展現了絕妙的諷刺與批判。墨西哥男星蓋爾賈西亞伯諾領銜主演。 皮諾契雖身為智利軍事首領,但卻得因國際壓力,在1988年被迫舉行公投,結束1973年以血腥政變方式所取得的政權。智利人民藉由自己「yes」或「no」的心聲,決定了國家未來8年是否仍受皮諾契的政權統治。 在暴君皮契諾的嚴格監控與極為不足的資源中,智利民眾克服一切困難,反對派領導人極力遊說年輕衝動的廣告商經理支持他們的活動,他們以一個大膽的計劃企圖贏得公投之戰:不採以往民主革命慣用的悲情策略,反而在廣告中大量採用帥哥美女,並且配上猶如「We are the World」的歌手大合唱,做為平易近人的廣告主題曲,並且洋溢著可口可樂廣告般的青春手法,藉此與民眾靠近。 而這款前所未見的新潮政治廣告宣傳手法,竟使得皮諾契軍政府完全措手不及,因而運用極為卑劣的手段來對抗他們。在這場「Yes」或「No」的戰爭中,到底誰會勝出?辛苦抗爭的智利人民能否以全新的腦革命扭轉國家命運,從此迎向更美好的生活? 導演帕布羅拉瑞恩長久以來關注智利政局,巧妙藉由真實歷史為背景,為嚴肅國家議題灑上神采,不僅暴露政治與媒體錯綜複雜的層疊關連,更為全片注入笑聲連連的機智對談。全片更藉由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的蓋爾賈西亞伯諾轉換跑道革命演出,並傳達絕妙媒體神話,呈現出政治與電視間高超諷刺的深刻寓意。 [/col]
[col type="half"] [/col] [col type="half last"] 吳寶春,一個我們先驚艷於他的冠軍頭銜後,才逐漸認識他的才華與柔軟人生態度的麵包師傅,僅以這部電影回餽母親對他付出的愛與朋友熱血相挺的柔義氣。寶春(李國毅 飾)來自窮苦偏鄉不愛唸書,年幼喪父,母親(王彩樺 飾)在地主的鳳梨田裡以極度耗損的勞力撐起一個家。幼時的寶春在母親樂天的吆喝鼓勵中尋找「天公伯」給的鄉間野味,不知愁地品嚐了窮人的美味。 他第ㄧ次嚐到有錢人的美食是小學班上女同學(長大後由孟耿如飾演)帶來的紅豆麵包,也因此喜歡上愛吃紅豆麵包的這女孩,於是想著將來一定要做出蜜蜜美味的紅豆麵包請女孩吃。 然而,做麵包不是浪漫夢想而是現實需要!他必須習得一技之長使母親不再勞累,於是在老同學朽胖(高盟傑 飾)的介紹下,北上展開了艱辛漫長的學徒生活並結識椪柑(黃鐙輝 飾),當終於自以為出師時卻被一個自學而成麵包師的阿洸(Darren邱凱偉 飾)打敗,雖是競爭對手,阿洸不藏私,不但成了寶春培養品味的啓蒙老師也成了好友。 隨著閱歷累積與大量的閱讀,寶春開始領悟到做一個好麵包的關鍵:老麵+溫度+熱情!他的紅豆麵包終於有了著落,不料,愛情與親情卻在此時失落了…然而窮人沒有喪志的權利,他必須振作並朝著成為一級棒的麵包師之路前進! 穿上烘焙比賽服,他就要從台灣的廚房跨出去,用懷念母親的酒釀桂圓麵包感動全亞洲,再以紀念愛情的荔枝玫瑰麵包去挑戰全世界最挑剔的味蕾,他將得到全世界的喝采,並在巴黎下雪的初春夜裡高舉世界冠軍的獎盃榮耀母親!戰鼓已響起…八個小時不中斷比賽的體力即將耗盡…而我們,就要親眼目睹,並且齊聲大喊「吳寶春,加油!」 【關於電影】 關於電影 麥方ㄆㄤˋ 麥方(ㄆㄤˋ)字,為一新造的字。吳寶春師傅試圖想要打造一個屬於台灣人台灣味的麵包字樣、傳達更親民、更貼近小老百姓生活的想法;不只是以往常用的麵包店、或者是烘培坊這樣的字眼。於是,吳寶春師傅與蕭青陽老師尋訪了數位台灣著名的語言教授、台語老師,根據「麵包」的本身涵義、讀音等等,打造一個屬於臺灣人描述「麵包」的專用字。 「麥方(ㄆㄤˋ)」拆開來看就是「麥」與「方」二字,麥,取其材料;方,取其聲;利用六書的「形聲」造其字,就出現唸ㄆㄤˋ的新字,我們會知道這是一種麥子(麵粉)的食物。「麵包」的台語讀音也念ㄆㄤˋ,與法語的pain、西班牙語的pan、葡萄牙語的pao、義大利語的pane、日語的發音相同,既有本土文化特色,又是國際語言。藉著老麵發酵、麥香傳遞,讓世界看見台灣農產的鮮美! 麵包大賽,宛如一場馬拉松的耐力賽 樂斯福盃麵包大賽,囊括全球麵包烘焙高手投入長達數年時間比賽,為烘焙歷史比賽上前所未見的創舉。這項比賽因為四年舉辦一次,也被喻為烘焙界麵包奧林匹克之稱。 比賽時間限時8小時,指定完成麵包包含:傳統法國魔杖25根、變化型法國魔杖40根、三明治土司、神祕箱數個(選手依抽籤決定自己所使用的酵母、麵粉種類等材料),2種自創麵包各數個、國家特色麵包數個、小麵包150個,總計8小時內至少要完成250個不同的麵包。麵包要按照主辦單位指定的數量展示於巴黎鐵塔造型的展示台上,最後評審再以味道、內部組織、視覺呈現、原創性等項進行品評,像長棍類只許手工整型,並要根根達到大會要求的55公分長、250克重(誤差正負5)。而這些麵包都得使用大會指定的T65麵粉製作,T65灰份質含量高吸水性又弱,相當考驗麵包製作者的功力。雖然操作不容易,但做出來的魔杖香氣驚人並帶有回甘的後韻。 一條路一直走,傻傻的走,走久就通了! 這是一個講台灣的鄉下孩子打拼的故事,講一種台灣人努力、不怕失敗的精神。導演林正盛笑稱自己是麵包界的逃兵,對於吳寶春師傅做麵包的執著與熱情,每每談起總是很佩服!對於自己與吳寶春師傅的緣分,更讓林正盛導演恨不得自己能夠早10年、或早個20年認識寶春師傅!導演常說自己與寶春師傅很相像,兩人都是來自偏鄉地區的小孩,16歲就北上打拼,來到台北這個繁華城市,想像自己能夠在這裡圓夢、成就自己的人生;然後因緣際會,一腳踏進麵包人生。但最後林正盛導演轉行進入電影圈繼續投入自己的熱情與理想,而吳寶春師傅繼續努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。林正盛導演笑說,有時候會覺得很奇怪,做麵包那麼辛苦,為什麼寶春師傅從不喊苦呢;但回想起來,自己拍戲也是一點都不覺得辛苦,反而因為對於這件事情的執著與創作的熱情,而感覺樂在其中。對這兩個鄉下大孩子來說,或許自己什麼都沒有,有的只是勇敢去闖的勇氣、與不怕苦的毅力,就如吳寶春媽媽說的那句話,「一條路直直走,傻傻的走,走久就通了!」
[col type="half"] [/col] [col type="half last"] -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 (費比西獎) -台北金馬獎 (最佳紀錄片) -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 (最佳紀錄片) -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 (人道精神獎) 以在台灣工作的泰勞和菲傭為題材的記錄報導,在外籍勞工辛酸和苦悶的背後,常常有不為人知的一面,因人數眾多,常常大型工廠面對泰勞都己編號命名。 編號5361來台賺錢,長期忍受家人分離的痛苦,而長期交往的女朋友也離開他了,背負著龐大的來台仲介費及需賺取家人的生活費,編號5361只能默默忍受心中的悲痛,繼續待在台灣工作。 編號5418是個爸爸,他在台灣做清潔工,因不需要加班,故他利用下班時間,就做粫米團和醃年肉給其他的泰勞,利用工廠旁邊的空地種香菜來醃製,感覺好像回到泰國的老家種田的日子,希望有一天賺了錢可以回家買地種田。 導演挖掘著潛藏在深處個體的個性,具有豐富的社會情感和人文關懷,發揮人道精神。 [/col]
[col type="half"] [/col] [col type="half last"] 經歷了愛情的多變,她更驚覺親情的可貴… 來春的媽媽終於生了一個弟弟,全家都沉浸在一片喜氣中,但來春卻不以為然。她瞧不起當人「細姨」的媽媽,窮盡青春年華為人生育孩子,生了她、又生妹妹,現在終於拚出了一個男孩,卻又能代表什麼?讓人更受不了的是,最近家中也多了個從金門來依親的自閉叔叔,講話做事永遠慢半拍,簡直讓她難以忍受。來春想暫時逃離這個家,想隨男友宗福一起去環島,卻突然被放了鴿子…。 被迫待在家的來春,意外發現自己懷了孕。震驚的她打手機告訴宗福,宗福竟從此失去音訊;而當她前往宗福住處時,卻發現他早已人去樓空了。情緒幾近崩潰的來春在慌張無助下,幸好有大媽適時的關愛、叔叔無聲的陪伴,讓她逐步找回了被人關心、被人愛的感覺。然而,此時爸爸的突然病倒,卻也讓她體會到愛情的多變、以及親情的重要…。 來春該如何面對她的未來?她還會再遇到男友宗福嗎?她會拿掉腹中孩子,還是勇敢地生下他?一個充滿愛、溫暖和陽光的故事,即將登場…。 作驥最感心電影《當愛來的時候》入選2010釜山影展 費時一年多攝製的電影《當愛來的時候》,是導演張作驥第6號電影作品,也是他繼《爸…你好嗎?》又一感動人心的電影。本片一拍完隨即驚豔全球,並在選片人口耳相傳下、影展邀約洶湧而至。短短一個月間,《當愛來的時候》不僅「倫敦國際影展」邀它為觀摩片、台灣「高雄電影節」邀它為開幕片,就連亞洲最大的「釜山國際影展」,也繼侯孝賢的《紅氣球》、王家衛的《東邪西毒終極版》後,將它納入最重要的「大師放映」,這也是台灣電影首度獲選進入這項單元。 這部張作驥的最新力作《當愛來的時候》,劇情描述一名自小在餐廳長大的女孩(李亦捷),在歷經初戀的傷痛後,讓她重新檢視了自己對家人的情感,「愛」最後竟失而復得…。片中分屬兩個不同世代的一對母女,她們之於愛情、看似難以扭轉的宿命,竟在餐廳的柴米鍋碗、送往迎來之間,逐漸產生了有趣而驚人的變化…。 這是作品向來很MAN的張作驥,首度探討女人之於愛情與親情、成長與宿命的電影。他透過一個女孩的成長、來看一個三代同堂、傳統台灣大家庭的恩怨,並逐一檢視了每個家人、看似平凡卻其實不凡的奇特人生,其中有:深信「家和萬事興」的年邁阿公(魏仁清)、為傳承家業而招贅老公的大媽(呂雪鳳)、離鄉背井為生活入贅的爸爸(黑面)、戲班台柱卻嫁人作細姨的二媽(何子華),和個性看來自閉、其實天才橫溢的叔叔(高盟傑)…等,每位演員堪稱「戲精」般的演出,更使《當愛來的時候》益發精彩萬分! [/col]